在人工智能的浩瀚星空中,具身智能正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,引领着智能技术的新一轮变革。这一技术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智能的传统认知,还为未来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具身智能的概念,最早可追溯至图灵的经典论文,它与离身智能并行发展,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两大实现路径。不同于离身智能对抽象思维能力的专注,具身智能更强调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,通过感知与行动的不断循环,实现智能的发育与进化。这一理念不仅为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,还促进了心理学、神经生物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交叉融合。
在理论层面,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引入“自适应性”和“自学习能力”。这意味着智能体能够在真实环境中不断感知、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,而这一过程不仅依赖于外部反馈,还包括自我优化和内部调整。这种设计思路,使得智能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,能够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具身智能在智能控制器设计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传统的控制系统主要依赖外部传感器输入,缺乏深度理解和自学习能力。而具身智能的设计思路,则强调通过环境交互积累经验,优化控制策略,实现自适应性和自学习能力的结合。这一转变,不仅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,还为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在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,具身智能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强化学习、进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先进算法的应用,将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在智能驾驶、通用操控技术、工程化应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在智能驾驶领域,具身智能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自主驾驶能力,为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带来革命性的提升。在通用操控技术领域,具身智能将促进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自然交互,为制造业、医疗和家庭辅助等领域带来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解决方案。此外,具身智能在工程化应用中的潜力同样不可忽视,特别是生物感知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,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。
然而,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当前,智能硬件的发展速度滞后于软件,计算智能的应用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。因此,未来的智能技术发展仍将以“场景驱动”为主要模式,通过具体应用场景推动技术优化和成熟。同时,具备广泛适应能力的智能终端可能会引发产业新高潮,推动医疗、制造和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升级。
在未来,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。心理学、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将为智能系统设计提供新思路,推动其在社会治理、医疗服务、工业生产等领域的深入应用。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,不仅将促进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,还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注:本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智能研究院筹建组组长于海斌在2024第二届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上的发言
文章来源: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
附件下载: